2017年12月31日星期日

為何要推行「煤改氣」? 

 原刊於2017年12月30日,《文滙報》評論版

內地華北地區28個城市今年大規模推動「煤改氣」,但目前許多地方仍未接收到天然氣,不少市民需捱冷過冬。事件引起社會關注。

緣何政府要推行「煤改氣」?何以煤炭如此不受歡迎?試從分析化石燃料的特質說起:目前人類仍十分依賴傳統的能源,即化石燃料包括煤、石油及天然氣,三者皆為碳氫化合物 (Hydrocarbon),主要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,只是比例上有不同:煤的含碳率最高而氫的比例很低,呈固態;天然氣則相反,含氫率最高而碳的比例很低,為氣態;液態的石油,其碳和氫的含量則介乎兩者之間。

目前煤炭佔中國總能源消費量逾6成之多,但純從環保角度看,大量用煤並不可取。因燃煤時會釋出大量污染物如煤煙、懸浮粒子、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,及其他元素如水銀、鉛、鋅等。再者,全球排放量最高的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,若以生產同等熱值的能源計算,由於煤的含碳量最高,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亦最大,油品次之,天然氣則最少,後者為最潔淨及安全的能源。為求減排,世界各國銳意減少用煤比例,增加天然氣的使用,乃大勢所趨,中國亦然。

煤改氣涉及「能源轉型」(energy transition)的概念。下文將分析農村及城市民用能源的轉型情況,蓋今次氣荒事件與此相關。在農村,人們最初多使用桔桿、稻草、柴及牛糞等初級能源,後來則改用蜂窩煤、沼氣等次級能源,繼而轉用瓶裝石油氣或火水等 (火水在中國不太普及),其方便性、安全性及潔淨度皆較前者高,此為「能源轉型」的典型模式。

在城市,家用能源主要有兩個用途,一為煮食,二為供熱(取暖)。早年城市用煤炭煮食,其後逐漸淘汰,接着以石油氣及煤製氣等燃料為主。煤製氣早年以煤作為原料,後來優化改用重油等油品來製氣。近年一些大城市則引入天然氣,柴及煤基本已淘汰。
供熱(取暖)方面,分中央供應、區域供應和用戶自給三種。中央供應是指,一座大廈有中央鍋爐供熱系統,把熱能經管道輸送給各住戶。區域供應則規模較大,即一個生產點供熱給多座大廈的用戶,此等小區所涵蓋的範圍不能太大,因熱水不能輸送得太遠,否則容易冷卻。此等方法有利於整治污染,可在中央的生產點監察及控制鍋爐的排放量,較用戶分散式燒煤為佳。

越級發展難以負擔

一些較發達的城市如上海、北京及廣州等,自90年代起已着重管道氣體供應,所用的氣體,從較低質的煤製氣到已稀釋的石油氣,再進化到天然氣,後者為最優化的選擇,一層層優化上來。

今次「氣荒」事件中首當其衝受影響的,很多都不是大城市市內,而是市郊的邊緣地區,如城中村(被納入城市範圍的農村)等。此等地區多是農村,因地方政府下令實行「煤改氣」並禁止燒煤,區內原有的燃煤鍋爐已被官方拆除,但天然氣供應又未送到,結果導致許多市民需在嚴冬下捱冷。

應指出,此等地區從低級能源煤炭一躍而上,改用天然氣最優化的選擇,涉資龐大,例如鋪設管道成本高昂,應由誰承擔?是政府、能源公司還是消費者?上述地區的居民多是農民或低收入人士,他們是否願意或有無能力承擔?值得思量。

政府啟動「保暖」措施

面對氣荒,不少內地居民改以「用電取暖」。但電力一向是很高級的能源,若然用來取暖是一種浪費,也不符合經濟效益。主要原因是,發電系統的整體效率一向不高,以燒煤發電為例,燒煤本身造成不少污染,而發電損耗一般達六成,加上輸配電的損耗(通常約5%),再到電暖爐轉化為熱能,過程中浪費多少能源?若以重油發電,亦需面對類似的問題。天然氣發電,則更不可取。何以不直接燒油品或天然氣來取暖呢?這樣不是比用電取暖更具能源效益嗎?可見今番一刀切地推行煤改氣,既擾民又浪費資源,令人嘆息。

猶幸,河北省政府日前公布將撥出73.48億元人民幣,資助農村進行煤改氣工程,名義為「2018年省級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」。有關資助將於本年底前撥入農戶或縣(市、區)政府指定的賬戶。此外,國家發改委亦提出對天然氣價格調控的指令,內容包括:要求各地加強供暖,並加強監管天然氣價,同時嚴格規範煤改氣領域的收費行為,例如查處安裝工程的濫收費行為等。 

2017年12月22日星期五

兩電不能用盡燃料賬與穩定基金結餘

 (原刊於2017年12月13 日,《信報》評論版)

昨日中電及港燈公布明年電費均加價1.9%。不過,有些論者認為,兩間電力公司擁有龐大的燃料賬結餘和電費穩定基金,明年不只不用加價,還可減電費,即港燈可減35%,中電可減6%。

臨時數據不能作準

分析港燈的公開資料,該公司2013年底曾承諾,凍結2014年至2018年5年的電費,不超越2013年每度電134.9仙的水平。故此市場預計此一承諾尚可保持,雖然明年應該不再有大幅度回扣予客戶,而令電費相較今年高,但對比2013年,即使低數個百分點亦大有可能;至於中電的電費調整,則預計跟通脹相若或略低。

本港兩間電力公司的電費由基本電費和燃料調整費組成。很多用戶(尤其是一些大用戶及一些政府資助的機構)均希望電費穩定,不要大幅波動。一直以來,兩電利用電費穩定基金和燃料調整賬結餘這兩個機制穩定電價,盡量令電費較小波動,讓很多客戶能制訂更穩健的年度預算。

讓我們看看一些數字,港燈截至今年中的燃料賬結餘為35.6億元,電費穩定基金結餘為6.2億元,合計為41.8億元,論者認為公司可把結餘全部用罄,從而得出減電費35%的結論。中電的相關數字分別為24億元、0.5億元合共為24.5億元,推算可減電費6%。

如此只以上半年臨時數據推論全年是否合理,不言而喻,若然把兩項儲備完全用盡,2018年後的電費將存在急速上升的風險,如此情景,香港社會是否希望面對的?營商者如何制訂來年的預算?

煤與天然氣難免漲價

無疑,很多市民覺得,錢在我的口袋,總好過存在兩電的賬戶。然而,兩電燃料開支屬實報實銷,不能從中獲利。回顧港燈過去10多年的年報,曾多年出現燃料賬結餘皆為負數,因此預期未來在天然氣發電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下,更應未雨綢繆,萬萬不可隨意用盡結餘。同樣原理,若然某年用盡電費穩定基金的結餘,若遇上通脹飆升等情況,下一年的基本電費將會明顯上升,從而扯高整體電費,那亦不理想。

此外,有論者認為,由於燃料開支全為客戶承擔,兩電便無誘因採購價格具競爭力的燃料。如此說法並不公允,也罔顧世情:與政府磋商加價,以及過立法會時,任何公司高管都不希望捱罵而希望攞彩,然則不盡量降低採購價,如何達目的?

另一項重要因素為,國際能源價格目前仍然跟隨油價變動,油價上升,其他的燃料價格亦步亦趨,雖然時間差和幅度不一致,但大方向跟石油走。國際油價已於今年初見底,現正作「均值回歸」,向上升回長期移動平均價的水平,明年紐約油價見每桶70美元乃意料中事,那麼煤和天然氣亦難免漲價。

今年的電費檢討,港燈面對尷尬的局面,事緣該公司去年大手筆地一次過把燃料賬結餘大幅回饋用戶,令每度電降至110.4仙,比2006年還要低。隨着燃料價格上升推高未來相關支出,保存適量燃料賬結餘更顯重要,港燈今年每度電17.9仙的「燃料費特別回扣」將在明年減少至每度電16仙,淨燃料價格條款收費為每度電7.4仙,變相令用戶的燃料開支上升。

2017年12月7日星期四

傳媒評論油價的三種謬論

原刊於2017年12月6日,《文滙報》評論版

近兩年國際油價觸底回升:德州原油於去年2月最低見每桶26美元後反覆回升,升至今年1月的55元,又於今年6月跌至42美元,其後回穩,近日更升至60美元的邊緣。油價有均值回歸的特性,即大跌若干年後趨於回歸長期移動平均價的水平,甚或升逾其上;有理由相信,明年油價必升至60美元以上的水平,甚至上破70美元的關口亦不稀奇。

應指出,很多石油市場評論員欠缺獨立的思考能力,容易受主流意見(即西方傳媒或專家之言)所左右,結果往往錯判形勢。此輩可能察覺不到,一些勢力時常利用傳媒或國際權威性機構發表報告來散播某種觀點,以達至某些目的(或私利),可能包括以下三個因素:

一,商業考慮。以電動車為例,近年各國為求環保,都說要大力發展電動車業,一些大金融機構因勢利導紛紛吹捧電動車公司股份,部分股價更在數月內以倍狂升,港股及美股也有此等情況,但實際上幾乎無電動車公司是真正賺錢的,與股價表現大相徑庭。前者刻意誇大行業的前景,可能是為了吸引投資者買入該等股份,利於公司集資如批股、供股或發行債券等,為其經濟利益服務。

近年一些國家說,於若干年後淘汰燒油的汽車,改用電動車,消息益增市場對電動車行業的憧憬,另一邊廂令人覺得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將大減,石油行業已無前途。

但只要細心分析石油的用途,便可知上述言論不着邊際:現時全球約七成石油用於交通運輸,包括陸路、水運及航空,重型車輛如貨櫃車或大型貨船也可改為電動嗎?國防部門諸如戰艦和坦克等現代武器系統皆需耗用大量石油,農業機械、工業機器(如柴油摩打)及石油化工業等,仍以石油為最廉價的燃料或原材料,暫無有效的替代品。未來一段時日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怎會大跌?油價又會否長期企於低位呢?

一些能源評論往往不着邊際

二,地緣政治因素,一些勢力企圖在背後操控油價,以達至某些政治目的。例如,美國一再吹噓頁岩油的發展前景,誇大其成本優勢(低廉)及產量潛力,企圖壓低油價,打擊對手如俄羅斯及伊朗等,蓋石油為此等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。美國或想以石油作為外交武器,為其外交及地緣政治等利益服務。

三,投機炒賣因素。一些大經紀行或大炒家,時常利用傳媒發表報告炒作消息,對油價時而唱好時而唱淡,誤導街外人,視乎前者在期油市場所做的倉位及個人投資需要而定。若然要踩落時,他們可說世界石油供應大增,需求增長放緩,油價將顯著下跌;到要炒上之時,又可突然轉口風,搬出「油產頂峰論」之類,前後論調矛盾,令人啼笑不得。

此外,內地一些分析者的能源評論亦往往不着邊際,撰稿人根本不了解油氣行業的運作,為求吸引讀者的眼球,不惜譁眾取寵,發表驚人之論,情況令人側目。

總括而言,國際油價已展開復甦的周期,預期未來一兩年都會維持整體向上的趨勢。趁油價處於相對低位時,石油需求大國如中國宜大量購入石油資源,包括海外油田的權益,並積極建立石油儲備(包括戰略及商業儲備)。投資策略方面,持有石油或天然氣股份者,應否考慮揸耐一些?在期油市場的投資者,不宜輕信傳言而沽空,慎防墮入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