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


年金計劃值得支持
原刊於2018725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本港退休人士眾多,退休後如何理財,為一大學問。
 
政府最近推出年金計劃,購買者需一次過投入一筆資金,然後每月收取一筆生活費,直至終老。每人投入的本金可為5萬至100萬元不等,存入的金額越大,每月所得的生活費便越多。其保證回報率平均為4厘,例如投入100萬元,男性每月將收取5,800元,女性則獲得5,300元。
 
此一計劃並無風險,適合不懂投資或不想操心理財的退休人士,不少人表示每月領取穩定的生活費,已心滿意足。但亦有不少論者認為,上述計劃的保證回報率只得4厘不算吸引,建議投資者不如買高息股食息過活,回報可能更高。例如買一些公用股、大銀行股、房託股或其他高息股,如中電(0002)、恒生銀行(0011)、越秀房託(0405)及領展(0823)等。除收息外,如能同時賺價(買入後因股價上升而獲利),當然更好。
 
此舉有可取之處,但有兩個不確定因素:
 
一是上述股份過去多年派息穩定,但一間公司每年派多少息,涉及許多複雜因素,不一定年年可保證照派舊息。
 
二是投資涉及風險,買股收息者需夠韌力,其間不理會股價的波動,當自己做了定期存款或買了債券,純為收息,但有多少人能做到?過往許多事例證明,一旦遇上大跌市或熊市,即使盈利穩定增長的高息股亦會被拖低,不少持有者當時發覺縱然收了幾年股息,亦補償不了股價的跌幅,當然股市穩定後此等高息股會大幅回升,然而持有者會虛驚一場。
 
例如,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,恒指由200855 日高位26,387點大跌至20081027日的10,676點,中電(0002)則由2008530 日的70.5元急挫至20081027 日的41.65元,跌幅達四成。如此驚濤駭浪,長者能否抵受?應指出,在股災時其他高息股皆會明顯挫落,只是幅度大小不同而已。以中電為例子只是隨手拈來,別無他意。
 
另有一些人則認為,一些私營機構(如保險公司或銀行)所推出的年金計劃,較政府的計劃可取,因前者的選擇較多,條件亦具彈性。例如,這些年金計劃很多時無金額及年齡限制,投資者可選擇於年輕時加入儲蓄計劃,為退休生活未雨綢繆。
 
上述計劃表面上可能較具優勢,但有意購買者宜細閱合約細節,有些地方需特別留意。例如,一些計劃聲稱回報可高於4厘,但該回報率包含「保證回報」及「紅利回報」,「紅利回報」乃非保證回報,亦即最終不一定能真正收到。購入者宜三思,而政府年金計劃是有保證的。
 
政府積極推出年金計劃,有若干正面作用:
 
第一,長者參與年金計劃如同把部分積蓄交由政府保管,政府每月向長者發放穩定的生活費,使他們有能力照顧自己的生活。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重,供養長者的壓力與日俱增,年金計劃可起紓緩作用。
 
第二,參與年金計劃後,長者可避免理財不善而損失積蓄,避免被騙,計劃有現實意義。
 
第三,過去數月,港股處於高位區間大幅上落,乃是典型的大派發形態,現時可能已進入熊市。政府於此時推出年金計劃,讓退休人士把部分資金泊入計劃內,免於將來大跌市時受綁,幫長者避過一劫。
 
長者若然尚有工作能力且樂意打拚,拿着資金另作投資,回報高於4厘毫不稀奇;但若求安穩度過晚年,不想勞心,持有年金過活亦為一個不錯的選擇。筆者就有幾位朋友,曾在大企業位居中上層,退休後將相當部分積蓄購入年金,現時生活過得非常寫意。





2018年7月19日星期四


利用大行報告揀股 小心超買、唱淡
(原刊於《信報月刊》7月號,「張公道投資智慧」專欄)

一些已大幅炒高的股份,大行仍然反覆推薦,投資者宜提高警覺,不宜輕率地追入,它們可能志在吸引街外人在高位接貨。此乃基於「均值回歸」的理論:股價在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大幅波動,大升後必跌,大跌後必升。

大行報告會免費寄給各大傳媒,易於取得,目下很多分析者亦喜歡拿着大行報告做股評或陳述依據,大行唱好某股,他們便推介之,相反唱淡則叫人勿買貨。可能因為此等報告資料詳盡,一般臚列了(所評核的)公司背景資料、營運數據及行業前景等等,從而預測其盈利增長、估值變動和股息率等,具參考價值,又可省去找資料的工夫。

部分假設或無法實現

大行報告固然要看,但不宜盡信,此中涉及一些複雜因素:上述預測乃基於若干個假設推算出來的,比如說一間公司去年純利上升多少,假設基本因素不變,今年將增長多少個百分比,但過往不少例子證明,部分假設沒有或無法實現,影響預測的準確性。

再者,報告如何取材及怎樣演繹資料乃由大行決定,部分報告的論調甚偏頗,一些為了唱好,陳述得特別樂觀,目的是要誘導街外人買入,一些為了唱淡則偏向選用較負面的資料,企圖弄散一隻股份,明顯不過。當然並非所有大行報告皆別有用心,其中也有不少觀點持平者。

報告的發放時間亦有先後之分,一些人士往往可先行一步(優先閱讀),早着先機:例如,知道報告行將唱好某股,此輩可先施施然入市低吸,若然唱淡,則先行沽出該股。此等人士可能包括大行的大客戶、內圍的基金等。

大行的報告無疑主要目的是為客戶服務(並非讀者,兩者有分別),但它們亦會顧及公司的聲譽,預測準確可招來生意及榮譽,此中對個別的分析員尤其重要,省靚招牌誰人不想?可見大行斷然不會刻意誤導讀者。

上述現象對股市甚具影響,蓋許多散戶在買賣股票或如何選股,很多時都會參考傳媒的股評或大行的報告,如何閱讀和使用此等報告,頗為關鍵。可參考以下三個投資守則:

第一、一些大行推薦的股份,若然股價尚未炒高或前時升幅不大者,投資者可考慮跟入。通常推薦後有一輪升浪在後頭,蓋大戶會於唱好初期力吸該股,將股價扯高,多人賺過錢,一經宣揚,會吸引更多人追入,形成越升越多人買、股價盤旋上升的局面。

尤其大旺市或牛市時,大行喜歡推薦一些領袖性的重磅恒指成分股。可能因為它們的市值大,股價基本上決定了(影響)恒指的升跌。例如,騰訊(00700)、滙豐控股(00005)、友邦(01299)、建行(00939)、工行(01398)及中國平安(02318)及港交所(00388)等,皆為今番升浪的熱門股。

第二、一些已大幅炒高的股份,大行仍然反覆推薦,投資者宜提高警覺,不宜輕率地追入,它們可能志在吸引街外人在高位接貨。此乃基於「均值回歸」的理論:一直以來,個別股份的股價都在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大幅波動,大升後必跌,大跌後必升。一隻股份的股價拋離250 天線(過去一年的平均價)100% 或200%,屬非常超買,不是入貨的理想時機。

第三、大行的唱淡報告亦需小心,被踩的股份或會大跌一輪後才見底。此中以二三線的股份較常見,較少為大藍籌,可能因為部分大基金都持有後者(或得到有實力的金主支持),若要真個踩低其股價並不易成功。然而一旦遇上利淡消息,即使是藍籌亦可能會遭殃(需捱沽)。

不利消息可能包括,公司因事受查或被罰,或政府新猷不利行業前景等等。此等消息一經傳出或炒作後,基金或大戶會帶頭沽貨,使股價大跌或至少表現跑輸大市。如斯境況下,散戶不宜拗頸或與大行對着幹,短期內不宜沾手該等股份,若想低吸,宜等它多跌一輪後才考慮。手上有貨者宜考慮在相對高位先行回吐或止蝕,暫避風頭方為上策。

唱淡報告一出 跌勢可頗急

因為有時唱淡報告一出,股價可跌得頗凶。例如,周大福(01929)於6 月7 日宣布末期業績,去年純利上升34%,擬派末期息27仙及特別息30仙。但一些大行指出其業績較預期低2%,紛紛下調其評級及目標價,使該股由6月5 日的高位11.54 元急挫16% 至6 月14 日的9.91 元,一舉跌穿大行的最低目標價10.8元。

由於大戶派發需時,大行可能對一些熱門股前後多次發出報告唱好,與目下的情況相似,每次股價稍有回落,皆有聲音建議散戶趁「低」吸入。以騰訊(00700)為例,於今年1 月29 日升上歷史高位476.6 元,其後調整至2 月9 日的398 元。於宣布末期業績的3 月21 日又升上475.6 元,與歷史高位形成一個雙頂,非常清晰,當時一眾大行齊聲說該股可升至500 元以上,無一例外,可惜其後卻於5 月7 日跌回375.4元,由高位大跌100.1 元。至6 月上旬該股似乎又要炒上,不少大行又推薦,目標價仍為500 元之上。可惜到本文執筆之日最高祇升至6月7日的431.6元。

若然細查一些領袖性股份的走勢,會赫然發現,在過去數月,一些在歷史性高位,一些則在過去幾年的高位,頻頻炒上炒落,有人說這是大市行將爆上的表現。大戶喜歡在高位買貨,還是派貨?各位可自行判斷。

反觀長和(0001),其股價近月疲弱,5 月30 日一度跌落87.1 元,跌回2016 年12 月恒指處於22000 點時的87 元水平。5 月28 日及29 日分別有大行發表報告唱好,評級為「增持」及「買入」,目標價分別為109 元及116 元。其後兩周該股發力炒上,6 月12 日升上92 元。騰訊和長和的例子值得細心研究。

 網址:www.stocks-energy.com 

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


政府覓地困難的七點原因

原刊於2018716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關於本港土地供應的公眾諮詢,正進行得如火如荼。此一議題,涉及許多利益集團,關係錯綜複雜,問題是此等團體很多時只從自己或支持者的利益出發,甚少人考慮到社會整體利益。請留意以下各點:

一、大地主即擁有土地的集團或持有物業的業主,不希望樓宇供應大增,以免降低物業及土地的價值,起碼想維持現狀。價格越高,此等人士的身家便越豐厚。

二、新界擁有土地者,如農地或丁屋的持有人,亦想善價而沽,也是維持高地價及高樓價的既得利益者。

三、一些綠色團體及環保人士,認為要保護海港及海洋生態如中華白海豚等,反對填海;一些人則認為郊野公園不宜開發,乃是野生動物如蝴蝶及牛隻等的棲息地;亦有人嚮往鄉郊生活,希望做「摩登陶淵明」。他們認為其理想比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更重要。

四、一些人則追求絕對正義,不支持政府與財團共同開發土地,害怕出現官商勾結的情況,戕害港人的利益。

五、若然政府要發展貨櫃場、貨倉或回收業等土地,要為業界人士尋找出路,如何安置他們。

六、收地、更改土地用途或重置規劃等種種條例甚為繁複,一個計劃需經多個政府部門協調及審批,一般可能要花15至20年才能建得成屋。

七,一些人追求絕對法治,專門提呈司法覆核,他們可能認為這是彰顯法治精神的表現,結果是拖延時間。

凡此種種,令本港土地供應難以短期內大增,過去十年樓價因而不斷攀升,但樓價太高,社會亦怨聲載道:劏房戶的慘狀人人皆見;許多年輕人因無地方住而不敢結婚;有的被迫購入納米樓,有的需要父母借錢作首期,一些父母甚至把自住物業按給銀行借錢給子女作首期。目下地產幾乎騎劫了整個經濟,不少人感無奈。

坊間傳言指,有大財團暗中資助一些團體出來抗議及搞種種動作,目的是要拖慢政府覓地或建屋的進度。不知傳言是否屬實,當然無法引証。

近日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填海造地最為可取。無疑此舉可省卻收地或改變土地用途的困擾,而且新填一塊土地出來發展,可全新佈局,易於規劃,限制較重建土地少。保護海港等環保問題亦較易處理。此建議應為港人所接受,還望那些義正辭嚴,大聲痛斥這樣、大罵那樣的人士,體恤一下弱勢社群及「無殼」港人的處境,不要再處處留難,則香港幸甚。

 

2018年7月4日星期三


金融風暴在醞釀 各方宜小心
原刊於201874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
各類重要資產如股市、債市、外匯及商品等價格皆非常波動,且具周期性,大升後必跌,大跌後必升,因而有均值回歸的特性。目前本港的股市及樓市皆處於騰雲駕霧之時,個人於早前(621)在香港文匯報發表的文章提及,「局方宜嚴防金融及樓市風暴」。不料上周港股果真出現大震盪,跌破30,00029,000點的重要支持位,予人「破底」的感覺,新一輪的金融風暴可能在醞釀。
 
恒生指數由67日的31,521點,急挫至627日的日中低點28,356點,16個交易日內大跌3,165點,跌勢甚凌厲。現時不少人在談論,港股市是否在牛轉熊?年線圖上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跌破訊號:創出今年新低點,高點為126日的33,154點,下半年會否再創出新低點?
 
內地為防止金融風暴,力行去槓桿,收緊借貸,是今番大跌市的重要原因之一。A股表現甚劣,港股怎能上升?上證綜指由521 日的3,219點,急跌至722,775點,與下一個重要支持位(前浪底)20161月的2,638點,相差不遠,而當時恒指位於18,319點,與目前水平相距一萬點之多!對港股後市有何啟示?值得細味。若然港股後市的走向跟隨A股,則恒指在下半年仍有相當大的跌幅。
 
若然港股大跌,恒指急挫,將影響大部分市民的荷包,原因如下:目下絕大多數港股基金,皆持有一些恒指權重股,雖然並非每隻都持有,持貨量亦不同,例如,騰訊、匯豐、友邦、建行、工行、中國平安及港交所等。可能因為它們的市值大,股價基本上跟隨恒指上落,變相地亦決定了恒指的升跌,只要基金的表現不跑輸大市(即恒指),已算「達標」。在如斯境況下,有新資金流入時,許多基金必買入此等權重股。
 
然而,股市大崩圍(牛轉熊)之時,各個基金皆爭相走避,紛紛沽出股票,升至天價的重磅股首當其衝捱沽,其股價大跌,股票基金的市值將急跌,很多人的公積金及強積金結餘亦顯著減低,屆時很多市民會發現自己身家輕了不少,到6月底積金局公佈相關數字時便會清楚。
 
在目前的市況,股票基金的表現仍應不俗,其賬面值早前已大升,縱然近月有所回落,但應仍有好表現,基金或強積金的持有者,應否考慮在今年餘下的時間,抓緊機會,減持股票及股票基金,起碼將一部分資金轉投入低風險(股票比重較低)的資產類別?此舉可能對保存閣下的財富甚有裨益。
 
此外,若然金融風暴果真重臨,屆時會否拖累樓市?目下樓價升至天價,若然樓價顯著回落,例如下跌兩、三成,必產生極大的震盪,導致社會不穩。政府推出壓抑樓市的新招時宜留意此一風險,因時制宜,作通盤考慮,例如現時討論得如火如荼的「空置稅」,目前是否合適的推出時間?慎防若然樓價下跌,有人將責任推向「空置稅」!
 
目下許多論者仍然看好港股後市,固然各人有自己的看法,同一件事物或同一組數據可能會有不同的演繹。一些分析者一味唱好,言論偏頗,可能基於私人利益的考慮,例如有大客戶需要沽貨,或有新股上市需在市場籌集資金等,故他們不方便公開唱淡後市。又例如,目下樓價高企,幾乎沒有地產商認為未來樓價會跌,反而覺得樓市長升長有的人甚多。可見一旦涉及私人利益之時,言論有時難以客觀,普羅市民宜小心分辨,不宜輕信此等專家的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