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


政府覓地困難的七點原因

原刊於2018716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關於本港土地供應的公眾諮詢,正進行得如火如荼。此一議題,涉及許多利益集團,關係錯綜複雜,問題是此等團體很多時只從自己或支持者的利益出發,甚少人考慮到社會整體利益。請留意以下各點:

一、大地主即擁有土地的集團或持有物業的業主,不希望樓宇供應大增,以免降低物業及土地的價值,起碼想維持現狀。價格越高,此等人士的身家便越豐厚。

二、新界擁有土地者,如農地或丁屋的持有人,亦想善價而沽,也是維持高地價及高樓價的既得利益者。

三、一些綠色團體及環保人士,認為要保護海港及海洋生態如中華白海豚等,反對填海;一些人則認為郊野公園不宜開發,乃是野生動物如蝴蝶及牛隻等的棲息地;亦有人嚮往鄉郊生活,希望做「摩登陶淵明」。他們認為其理想比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更重要。

四、一些人則追求絕對正義,不支持政府與財團共同開發土地,害怕出現官商勾結的情況,戕害港人的利益。

五、若然政府要發展貨櫃場、貨倉或回收業等土地,要為業界人士尋找出路,如何安置他們。

六、收地、更改土地用途或重置規劃等種種條例甚為繁複,一個計劃需經多個政府部門協調及審批,一般可能要花15至20年才能建得成屋。

七,一些人追求絕對法治,專門提呈司法覆核,他們可能認為這是彰顯法治精神的表現,結果是拖延時間。

凡此種種,令本港土地供應難以短期內大增,過去十年樓價因而不斷攀升,但樓價太高,社會亦怨聲載道:劏房戶的慘狀人人皆見;許多年輕人因無地方住而不敢結婚;有的被迫購入納米樓,有的需要父母借錢作首期,一些父母甚至把自住物業按給銀行借錢給子女作首期。目下地產幾乎騎劫了整個經濟,不少人感無奈。

坊間傳言指,有大財團暗中資助一些團體出來抗議及搞種種動作,目的是要拖慢政府覓地或建屋的進度。不知傳言是否屬實,當然無法引証。

近日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填海造地最為可取。無疑此舉可省卻收地或改變土地用途的困擾,而且新填一塊土地出來發展,可全新佈局,易於規劃,限制較重建土地少。保護海港等環保問題亦較易處理。此建議應為港人所接受,還望那些義正辭嚴,大聲痛斥這樣、大罵那樣的人士,體恤一下弱勢社群及「無殼」港人的處境,不要再處處留難,則香港幸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