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7日星期六

文章分享:整個社會金融化的潛在風險

下文從探討四個方案:年金計劃、安老按揭計劃、提前領取強積金來買樓及自願醫保計劃,談到整個社會金融化的潛在風險。

試想,若然市場持續加息,股市大跌,樓價下跌如一兩成之時,將直接或間接影響上述買家的回報或帳面值。屆時港人的強積金或公積金亦將受累。

過往數十年,金融市場每十年一劫,如9798年及0708先後爆發兩次金融風暴,十年後的1718年能否擺脫上述魔咒?

由於股市波動,三月份港人的強積金,平均每人蝕3933元,首季則蝕363元。面對如此波動的市況,散戶該如何自處?

宜看有水準的分析者之意見。例如最近有分析者建議散戶,如股市再跌,應把所持有的基金(包括公積金)轉入股票基金。令人感到奇怪。

請參加個人426日晚舉辦的研討會,將探討上述議題及分析港股後市的發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

整個社會金融化的潛在風險
原刊於201846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近年本港經濟及社會漸趨金融化,隨着人口老化及港人的強積金滾存增大,上述跡象更明顯。退休人口眾多,退休後如何理財以賺取生活費?坊間有不少專為退休人士而設的方案,下文將集中討論其中四個方案:

第一個方案為「年金計劃」。近年有公司大力推廣年金計劃,計劃對象為65歲以上人士,購買者需一次過投入一筆資金,然後每月收取一筆生活費(即「年金」)作回報。政府轄下的年金計劃,每人投入的本金下限為5萬元而上限為100萬元,外間機構所辦的則多無限制;固然存入的金額越大,每月所得的生活費便越多。

此一計劃,適合不懂投資及不想操心理財的人,筆者亦有若干位友人參與其中,認為每月領取若干萬元作生活費,已滿足自身需求。有意購買者宜留意合約細節,例如,假設閣下在100歲前過身,剩下的權益如何分配及如何交予繼承者等條款。最好事先與有相關經驗(如十多年前已買年金計劃)的親友談談,了解一下是否真個值得購入,以及有無地方或條款需要注意。

第二個方案為「安老按揭計劃」,又稱「逆按揭」,讓55歲以上人士把自主物業按給銀行或財務公司,然後每月領取一筆生活費,起初對象以私樓為主,近年則擴展至居屋。申請人可終身每月收取資金,雖然該物業已抵押出去,但仍可繼續居於物業內,直至百年歸老。如斯發展,使金融機構或銀行的生意增加,其他相關行業如律師樓等亦同樣受益,它們自然樂見其成。

對普羅大眾而言,此等安排的原意是可接受的,讓有物業但欠缺現金的長者,每月有穩定收入,理論上可安享晚年,但亦需小心一些潛伏的危機。此舉變相鼓勵平民百姓將最重要的資產(自住物業)也金融化,情況如同把金器等貴重物品拿去當舖典當一樣,把物業按出去借錢。然而,目前樓價水漲船高,若然他日樓價顯著下跌,如跌三、四成,對做了逆按揭的老人之生活將有何影響?值得思量。

當前鼓勵市民上車不負責任

第三個方案:積金局前時建議,容許市民在退休前提取強積金作首次置業用途,事件仍在討論階段,不少人對此有保留,筆者亦認為,當局宜三思才作決定。無疑局方想幫市民置業的善心是可理解的,蓋現時本港樓價高企,很多人擔心年老時無地方住,而且一些人目前亦有急切置業(成家立室)的需要,卻不夠錢做首期,又不想捱貴租。

此舉豈非等同鼓勵在樓宇企於天頂價時(即現在),讓那些最邊緣的買家去買樓(此非刻薄用語而是事實)?恐怕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做的事。試想,如將來樓價下跌,即使只跌一兩成,亦必怨聲載道,上述買家將大受心理壓力。上述情況乃是經濟及社會金融化的一個極端寫照,如此安排下,金融業固然得益,但又是否符合整體的社會利益?值得深思。

第四,自願醫保計劃。為鼓勵市民參與,政府最新的財政預算案提出,日後參與此一計劃的納稅人可獲扣稅優惠,金額上限為每名受保人每年8,000元。此等保單還有不少吸引之處,包括承保先天疾病、保證續保至100歲,及保險公司不能因曾索償而加收保費等。現時的自願醫保計劃乃由政府主力推動,變相鼓勵低收入人士(如下層的中產階級及基層人士)亦參與其中。但實際上計劃對普羅大眾的得益有多大?值得商榷。

例如,計劃的賠償額並不大,一張自願醫保保單,每年每宗小型手術最多賠5千元,較複雜的手術則最多賠5萬元,病房、雜項等都有上限,投保人每年保障上限為42萬元。然而,一些大型手術,每宗可動輒數十萬元,上述保額是否足夠應付?還是只是杯水車薪?

市民資產全面金融化存風險

綜合而言,上述各個方案皆反映本港經濟越趨金融化,負責管理資金的金融機構收到市民(客戶)的資金後便拿去投資,這樣才能產生收入以回饋客戶或為公司帶來利潤。但一涉及投資則存在風險,各類重要資產如股市、債市、外匯及商品(包括貴金屬)等價格皆非常波動,且具周期性,大升後必跌,大跌後必升,因而有均值回歸的特性。現時港人的資產全面金融化後,其收入及資產市值亦將大受影響,自不待言。如果再出現環球金融危機,如1997-98年或2007-08年的金融風暴,則境況堪虞。

其中尤其重要的環節為地產,根據上述的分析,若然地產顯著回落,例如下跌三成,必定產生極大的震盪,導致社會不穩。特首以降,各司局長宜居安思危,留意此一風險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時指出,留意到有愈來愈多已落成但未出售的一手樓,正研究如何釋放空置單位,或考慮開徵「樓宇空置稅」。此舉原意是好的,但需小心箇中的風險。情況猶如1997年本港樓價升至天價時,前特首董建華提出「八萬五」建屋計劃,後來樓市急挫,不少人把責任歸咎於「八萬五」身上,慎防「空置稅」重蹈覆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