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14日星期五

各位可思考一下,12月的低點究竟出現未?
 
* * * * * * * * * * *
 
[附件] 
 
收市短評:什難升越26800-27200阻力區
原刊於2018年12月13日,晚上10 時,www.stocks-energy.com
 
港股由今週一的低點25570開始反彈,週二至週四連升三天,繼續在高位癲上癲落。一些人開始看好後市,但從客觀環境(中美貿戰及其他紛爭,美股癲上癲落及歐洲的風雲)及眾多走勢訊號看,包括成交量的變動、移平綫的表現及頻頻出現上升和下跌裂口等等,今番的反彈恐怕難越26800-27200的阻力區。
 
* * * * * * * * * * *
 
[最新活動:張公道/周全浩「以年綫圖分析2019年股市大勢」研討會]
於21/12(下週五)前報名,仍可享早烏價優惠。

2018年12月3日星期一


 再彈升幅有限 熊市未見底
 
宏觀大勢,無論政經層面如何發展,由於FOUNDAMENTAL因素極為複雜,而且暗藏太多利淡消息,今番的反彈最終難越28100點。倘若爭拗不緩和,可能連27000亦無法逾越。 
 
個人於1月4日所舉辦的「以年綫圖分析2019年股市大勢」研討會,徇眾要求,將收費降至與2018年初的同一研討會水平,請留意公告,歡迎捧場,謝謝。 
 
* * * * * 
 
公告
近日若干長期擁躉問筆者,何以明年的年初展望研討會(2019年1月4日舉行), 收費這麼貴(原價$4,000)?後來一查赫然發現這是行政疏忽,其收費將改至與今年看齊,即原價$3,000,早鳥價(凡於今年12月21日或前報名)$2,800;訂戶 可享額外優惠,費用為$2,400(需於12月21日或前報名),現有及全新訂戶皆適 用。此外,凡出席者擕帶親友參加,後者每人衹收$1,200,訂戶及非訂戶皆如此。 
 
已報名及繳費的朋友,我們將用電郵與你們商討退還多收的款項事宜。
 


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


明年股市的預測
 
大行開始對明年的中港股市作展望,個人每年歲首都用年綫圖剖析及推算當年的港股,為每年的重頭戲。下面重登去年5月於《信報月刊》發表的文章,回顧多年的測市成績,供諸君閱覽。
 
並請留意明年1月4日的「年綫圖測市」研討會。
 
* * * * * * *
 
附件
均值回歸 恒指最樂觀見26350
原刊於《信報月刊》,2017年5月號
 
[節錄]
 
......
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,筆者開始研究本港股市的走勢,拿着自1970年起的恒生指數作種種分析,獨創一套測市系統,並寫成文章,以張公道的筆名於《信報財經月刊》發表。後經《信報》創辦人林山木(行止)先生邀約,以同一筆名於《信報》撰寫「走勢縱橫」的專欄(下稱「敝欄」),迄今三十餘年。該欄每一年初例對當年港股作一個展望,文章刊於1 月的若干個周六欄內,討論恒生指數的高、低點水平及大市走勢。
 
過去測市成績如何,個人一直無作具體統計。九十年代初,曾淵滄教授曾撰文 (1991年3月,《信報財經月刊》,題為「香港股評準確性統計」),評估全港報章專欄的測市水準,當時敝欄名列前茅,測市成績尚算合格 [表一]。適逢個人退休在即,也想回顧一下過往的測市成績。前時曾教授是以各個專欄的每天測市狀況作統計,本文將看看每年年初敝欄所預測的恒指高、低點水平,與當年的實際指數是否接近。
 

今次的統計將以最近二十年(1996至2016 年)的資料作比較,相信有一定的概括性及參考價值。
 
回顧以前,先談談股市的運行原理,並略析個人的測市系統。關於此題,讀者可參閱個人刊於2015年12月5日,《信報》的走勢縱橫專欄,題為「淺談港股運行的心得」的文章。
 
股市有「均值回歸」的特性,如價格在上方遠遠拋離長期移動平均線之時,為大旺市或牛市;大跌市或熊市之時則價格大跌,遠遠跌離長期移動平均線。大跌後必升,大升後必跌,升升跌跌,形成在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大幅波動。此乃源於股票的收集及派發過程,例如,熊市之時,股價低廉,大戶會施施然張開口袋大量收集股份。待牛市重臨,股價冉冉上升,大戶則暗中滲貨,而且越沽越高,一段時間後便轉入熊市周期,熊市初起時大戶或大資金可爭相拋出貨尾弄散大市。
 
正因如此,股價可能反覆大升數年,升至極高的水平,其後若干年,卻又反覆回落,在長期移動平均值上下大幅波動,形成一個個上升大浪及下跌大浪。換言之,若能捕捉下跌大浪的底部和上升大浪的頂部區間,可提供理想的入市點和理想的出貨點。
 
測市指標:250天移平線
 
長期移動平均線是一項較簡單而可行的測市指標,其中以250 天移平線(即一年線)最為常用。若指數在上方拋離250日移平線達40% 或以上,大市已十分超買,距離愈遠愈超買,投資者可考慮趁高回吐。相反,大跌市時,有機會跌離 該線約20%,甚至30%或以上,此時則可考慮吸入,因風險較低,遲些股價上 升機會較高,價格上行(獲利)幅度亦較大。
 
上述「均值回歸」的概念,與統計學上的標準差(standard deviation)理論相似。標準差是用來測量一組數值的離散程度,如圖一顯示,在正態分布下,距離 平均值達一個標準差的所佔比率為全部數值的68%,兩個標準差的比率則為 95%,在模型兩端即大幅偏離平均值者少之又少。如套用至恒生指數上,長期移動平均線正是此一平均值中軸,意味着大幅偏離長期移動平均線的時間應不多,大體上趨於回歸長期移動平均值,具有線性回歸(linearregression)的取向。
 
筆者的測市系統亦考慮到升跌周期的運行時間。以港股為例,一個牛市周期可為時三至五年甚或更長,一次熊市則往往於兩年內見底,若長於此期,為超級熊市。例如,恒指上一個上升周期由2003年4 月的低位8409 點,飆升至2007年10月31638點的高峰,至今仍為歷史高位。2008年10月又跌回11015點,然後反覆回升至2015年4月的28442點。
 
去年2月復跌至18319點,今年又回升至24000點以上的水平。事實證明,港股以 波浪形式運行,而且一浪接一浪向上推進(下跌浪的底部一個比一個高),在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大幅波動。
 
應指出,每年都有一個理想的入貨點和一個理想的沽貨點,即每年的高點和低點。每年的高低波幅一般有25%或以上,一些較波動的年份,更可達35%或以上。那麼,如能在每年的低點吸入並在相對高點出貨,可獲利甚豐厚,可見捕捉一年的高點和低點水平的重要性。此為理想化的買賣行為,有時未必能準確 捕捉浪頂或浪底,操作上亦可能出現誤差。
 
敝欄過往所作的每年展望,成績如何?本文嘗試以列表形式把過去二十年,個人每年所預測的高(低)點水平與當年實際高(低)點作比較〔表二〕,若兩者相差少於一成應為可接受範圍,算是預測準確,大於此限者則屬預測錯誤,表內標示為紅色。結果顯示,個人測市準確的年份約達八成,成績算是不過不失。
預測準確的年份多為大型上落市,尤其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後,恒指從2009年5月至今,九成時間在18000至24000 點間浮沉,跌離或升越此一徘徊區的時間不多,有一定的運行軌跡,因而較易預測。一些測市成績差勁的年份,則為「黑天鵝」年份,因有突發的政經事件發生,使股市狂升或暴跌,大幅偏離常軌 。
 
例如:1997 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,恒指由8月的16673 點急挫至10 月的9059點 ,為當年的低點。又如2007 年,中國宣布實施港股直通車,消息受大資金追捧,大市旋即由3月的18664點,飆升至同年10月的31638 點,創下歷史新高。翌年金融海嘯爆發,恒指又由2008 年1月的27615 點,大跌至10月的11015點。此種突變,無人可預知,為人人皆測錯市的年份。
……

2018年11月14日星期三



炒賣課程誤導投資者政府應規管
原刊於20181110日,《文滙報》評論

網名「火燎森」的股評人,近日捲入涉嫌誤導投資者的風波:10多名事主疑受「火燎森」的推介,於今年5月透過投資公司「天機科技」或在網上購入HE15雲端挖掘合約,後者聲稱可於910個月內回本,長遠而言能賺得可觀利潤。該投資公司還提供大額貸款給客戶作投資本金。不過簽約半年後發現,此等虛擬貨幣的收益率大跌99%,購買者皆損手。部分人懷疑受騙,到警署報案。事件引起軒然大波。
 
吹噓回報卻不提風險
 
報章及電子傳媒,為吸引讀者,刻意培育一些股評紅人,先讓他們在報章雜誌、電台或電視做股市訪問,再為他們出書教人投資,儼如「專家」。「火燎森」亦是這樣發跡的。但不是每個股評人皆講求專業操守,有時為求做生意及吸引更多學徒, 一些分析者誇誇其談,文過飾非,或不惜弄虛作假,情況令人側目。
 
例如,有位股評人於今年年初開辦投資講座,參加者可加入他的電子聊天室。他開立了一個投資組合,並承諾天天把該戶口的交易記錄發送至群組,供會員參考,為期一年。入場費為逾萬港元一位。
 
但近月有人揭發,其交易記錄造假,聲稱的回報也是虛構的,證監會收到投訴,目前仍在調查中。不少學員跟着他的操作範本去投資,卻輸掉老本,一些苦主在面書成立群組,列舉這位股評人的不當行為,令人感到世途險惡。
 
近年投資講座或課程開到成行成市,在財經網、雜誌及報章上,有很多股市講座或投資課程的招生廣告,聲稱某導師的投資組合每年平均回報達15%20%以上,也有人教炒賣期指及期權者,標榜陳小姐修畢課程後,炒賣半年內賺50萬元,黃先生4個月內賺30萬元,好像炒期指及期權,非常容易賺錢。
 
目下不少散戶急功近利,看到上述廣告,焉不垂涎欲滴?惟此類廣告包含不少吹噓成分,不宜盡信。現實一點看,散戶投資股票,只要每年回報6%7%,已算不錯;若能達到10%,屬非常理想,試看世間的股票基金,有多少隻長期有10%的年均回報?聲稱年均回報達15%20%以上者,大行何不高薪挖角,聘請他們,變成頂級基金經理呢?
 
此類教人炒期指及期權的廣告,恍如有人在澳門開賭博班,教人入賭場賭,並且大肆吹噓,修畢課程後去賭,小則可養妻活兒,大則可創業興家,但甚少告訴學員箇中存在的風險。事實上,散戶炒賣期指及期權,10人之中,只得一兩人打和或賺錢,其餘皆輸錢,此乃證監會年前做的調查結果。此輩誇誇其談說炒期指期權可大賺,豈非在吹牛?
 
炒賣班竟獲政府補貼極荒謬
 
作為商品,廣告的字眼需與現實(產品的實際效用)相符,否則將涉及虛假陳述,賣廣告者或因觸犯商品說明條例而被檢控。此等條例能否套用於投資講座或課程的廣告之上?值得監管當局研究。
 
與此相關的是,近年有傳媒機構與經紀行合作,每年在大專院校舉辦大學生投資比賽,投資組合增長最多的前三位同學可獲獎。獲獎學生的投資組合,64%為期貨期權,36%為股票。無疑此等比賽可給大學生一個學習投資的機會,但以期貨期權為主的投資組合,如同賭博,豈非鼓勵大學生未畢業便入股市賭博嗎?大學生為未來社會的棟樑,此舉對社會風氣有何影響?
 
隨着人口老化,每年都有港人退休,此等人士拿到公積金或強積金,如何理財是一門大學問。坊間的理財及投資課程良莠不齊,其中一個通病乃是,主辦者首先照顧一己的利益,即銷售產品以賺佣金,其次才考慮客戶的利益。
 
一些專家為賺學費,專門搞期指期權及短線炒賣班,以滿足一些港人賺快錢的心態,結果如上述。更豈有此理的是,此等課程竟然可獲得政府的持續進修基金作補貼,等於政府資助市民去學習炒賣,荒謬之極。
 
以上種種弊端,本人是唯一在傳媒發聲批評的金融評論員,屬曠野的呼聲,希望能引起相關政府政策局的關注。

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



筆者前時接受《經濟一週》訪問,專訪內容請瀏覽以下網址:
https://goo.gl/zJ5P4R
 

2018年10月29日星期一

股市危機反映本港缺少客觀獨立股評

原刊於2018年10月26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今年的港股由1月26日的33,154點,經近10個月的反覆回落,最低跌至10月11日的25,266點,大跌24%,但很多股份的股價卻蒸發了三、四成以上,例如騰訊(0700)由476.6元大跌44%至265元、舜宇光學(2382)由174.9元大挫60%至69.25元、吉利汽車(0175)由29.8元大跌57%至12.84元、及建行(0939)由9.39元下跌36%至6.02元。 
大戶飽食遠颺 股市面目全非 

由於不少港股的估值低,即市盈率(P/E)及市賬率(P/B)亦低,不少人認為值得低吸。例如,一些業界人士(如經紀行、投行及基金業界人士)由年初起一直看好港股,年初時甚至有人看恒指今年會見40,000點,結果如何,已有答案。 

其後恒指從1月高位下跌,其間有很多分析者認為大市將有強力反彈,跌落29,000、28,000以至26,000點時,皆充斥反彈之聲。此等評論間接鼓勵街外人入市接貨,手上有貨者亦不會大量沽售,欲等大反彈時才沽,結果上述人士皆重重被困。 

投資者需明白,股市乃大戶收集及派發的過程:以今番升市為例,港股於2017年一整年大派發,不少重磅藍籌股的股價狂升若干倍,例如吉利汽車(0175) 由2017年1月的7.39元飆升4倍至2017年11月的29.8元,又如平保(2318)由2017年1月的38.65元躍升2.5倍至2018年1月的98.65元;其他股份如建行(0939)及友邦(1299)等亦於 2016年低位躍升逾倍。 

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,港股的成交量十分龐大,此一現象,反映有大量股份於高價區間已轉手,即從大戶戶口轉移至街外人手上。完成派發後,大戶飽食遠颺,不少股價跌得面目全非,於高位接貨者則深深受綁,乃是目下的寫照。 

港股末季踏入第三周,恒指跌至25,000點的邊緣,不少論者指港股已經見底,認為末季指數可升回29,000點,以至30,000點以上。但筆者的看法較保守,認為目下的反彈為時不會長,彈完會再跌;反彈的幅度亦不會大,目前絕非吸入作長線投資的最佳時刻。下文將從股市的運行規律及客觀環境兩個因素作分析。 

從股市運行規律看,大市必需經一輪漫長的下跌,讓貨源流回強者(大戶)之手,大戶收夠貨後才再玩下一個回合,新一輪牛市方誕生,乃是股市的一條鐵律。熊市時各類股份會參差見底,即於不同時間見出底價。但見底後會在低位反覆上落一段長時間,其間大戶大量收集,收夠貨才再玩上。由於大戶收集需時,即使投資者夠實力,過早入市並無着數,除非閣下夠韌力,願意長時間捱價則另作別論。 

從當前客觀環境看,存在不少隱憂: 

一、現時人人都說,中央政府行將入市救市,利好A股。中央政府欲穩定股市,避免影響金融大局,是可理解的,但不要以為A股必會因而掉頭大升,蓋穩住大市不等於要把它托升。若要穩定大市,中央政府可加強執法,已收阻嚇作用,如令非法沽空者急速補倉等。 

二、現時美股在接近高位的頂部徘徊,乃是牛市見頂的常態:大市在高價區間扯上扯落大派發,將來一旦踩落,跌幅會十分驚人。屆時美股顯著下跌,港股能獨善其身嗎? 

三、世界風起雲湧,潛伏着不少地緣政治危機,例如,中美貿易戰、美國與俄羅斯及伊朗的關係、以及英國脫歐等問題;若然爆出黑天鵝事件,或會觸發新一輪環球金融風暴。

四、本港樓價轉勢向下的跡象越來越多。若然港息一再向上調升,對樓市將有何影響?值得思量。 

風高浪急勿輕率入市 

目前港股風高浪急,投資者應了解上述股市運行的鐵律,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護閣下的財富,切勿輕信業界之言而輕率入市。一些業界人士為着自身的利益,任何時刻都有產品推介給客戶,目的是要做生意,但此等產品是否適合客戶,以及當時是否合適的買入時機,並非它們優先考慮的重點。 

一直以來,本港缺少客觀而獨立的股評,少照顧受眾的利益,而多偏向業界的利益。傳媒與股評人的關係複雜,若然股評人的說話不中聽,不符合廣告客戶的利益,或會影響傳媒的廣告收入,故客觀而獨立的股評甚少「地盤」可供發聲。

一般散戶接觸不到正確的理財概念,或只知皮毛,例如聽信「專家」之言,效法畢菲特的長線投資,但不知此中涉及複雜的心理因素,例如在經歷熊市時,眼見自己持有的股票價格大散,有多少人能承受得了如斯沉重的壓力呢?加上散戶多急功近利,喜歡索取股票號碼(「貼士」),正中大戶下懷。 

個人以「張公道」的筆名在網上寫投資通訊,提供客觀而獨立的股評,希望略盡綿力,填補上述的空缺。(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,並非本報立場,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)

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

股海 44 載滄桑 歷史不斷重演
原刊於《信報月刊》10月號,「張公道投資智慧」專欄
1974年8月10日,筆者在美國讀完研究院坐飛機返抵香港;在美國坐的士往機場途中,聽到時任總統尼克遜因「水門事件」辭職,由副總統福特接任,其後福特特赦尼克遜。如今特朗普這位狂人總統,醜聞不斷,最終會否走回尼克遜的舊路,引咎辭職,由副總統彭斯接任,然後特赦?
太陽底下無新事,蓋千古人性無變,歷史不斷重演。金融市場的跌宕起伏亦如此,周期理論有其歷久常新的一面。
1973年股災:指數大插九成
筆者回港那年,正值本地經濟從高峰回落的階段:1960年末至1970年初,香港經濟騰飛,本地生產總值連續多年錄得高速增長,股市十分暢旺,恒指節節上升。直至1973 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,布蘭特(WTI)油價由1973年中的每桶2.5美元,飆升至1974年首季的11美元,漲升四倍。油價急升導致全球經濟衰退(包括香港),股市亦受累;本港恒指由1973年3 月1700 點的高位急挫,期間不斷有人入市撈底,繼而被綁,當時無人想到是次乃超級熊市,最終指數大插九成至1974 年底的150點才真正見底,是港股史上殺傷力最強大的一次熊市。
其時一些持重貨者眼見手上的股份股價暴跌,精神飽受摧殘,最終要入精神病院。最經典的例子為「香港天線」:1972 年末有隻新股上市叫「香港天線」,由中大一位電腦系教授與友人創辦,他們聲稱「發明」了一種可接收電視訊號的家用天線,消息傳出後,該股由上市價1 元於6 星期內飆升九成至30 元的天價。後來傳媒揭發該產品只是一根普通鐵線,並非重大發明,股價急跌至停牌,不久公司更倒閉清盤,持有該股的人皆血本無歸。當時有人戲言:買了香港天線便會輸到「黐線」,要入青山(精神病院)。
現時中外眾多科網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及生物科技股,其中亦有「香港天線」的品種,遲早必有股民受害。
返港找到工作後,由於先父母皆有買賣股票,個人於1974 年末首次接觸港股,在中環恒生信託公司(直屬恒生銀行)開了一個股票戶口,作買賣之用。猶記得當時有些股民聚集於銀行之內,高談闊論。有七十多歲的長者介紹人買滙豐,認為該股殖息率達七厘,值得買,並云滙豐不會執笠,如果滙豐執笠,香港亦將「陸沉」。近日港股風雨飄搖,滙豐似欲向60 元的水平滑落,有評論員宣稱,屆時滙豐有近七厘息,不怕買,令區區回想到1974 年底的一幕。
1974年1.2元低撈和記
個人於1974 年12 月買下人生第一隻股票──和記,該股先後經過改名及合併等,成為現時的長和(00001);筆者於該股跌至1.20元時買了兩萬股,機緣巧合下,正是港股跌得極低殘,恒指接近150 點之時,當時很多人不敢入市,事後回顧乃是最佳的買貨時機。其後筆者每股賺了幾角便全數沽出。
屈指一算,若然當時採用畢非特式投資法,即吸入後長揸不放,一直持有至今,應有可觀收入:該股現價為90 元左右,過去數十年曾供股及改組等,加上每年所收的股息,估計這兩萬股舊和記現在應值數百萬元,市值翻了數百倍。
理論上只要散戶夠定力,期間不怕股價大波動,上述投資法是可行的;但在經歷大跌市或熊市時,眼見自己持有的股票價格大散,又有多少人能承受如斯沉重的壓力呢?
甚少散戶能真正長揸
甚少散戶能真正長揸,除非所持有的股數非常少。以港鐵(00066)為例,如於上市時抽到一手,每手為1000 股,當年上市價為9.38元,即買入一手的成本不足一萬元,由於金額細小,散戶通常不介意揸耐些。筆者就有一些親友自它上市以來抽到一手並持有至今。持貨較重者則較難做到,例如持有10萬股港鐵者,以目前的市價68元計算,涉資巨大,絕大多數人恐怕早於多年前港鐵升上20或30元時已回吐,鮮能持有至今。
1975 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,香港亦大受打擊。同年一位在美國認識的同學返港工作,他喜歡教書,並取得教育碩士學位,但結果寫了四百多封求職信才找到一間津校的教席,當時一職難求,其苦況可知。後來在該校認識到現任太太,同為教師,二人於1980 年結婚,並於1981 年花了36 萬元在沙田第一城買了一個600 多呎的單位,當時本港樓價升至頂峰,友人是摸頂買樓。
1982 年中英談判陷入僵局,「九七問題」觸發本港樓價大跌,加上美國聯儲局時任主席伏爾加大幅加息,以壓抑通脹,令本地供樓利率曾一度升至二十多厘,友人供款供到上氣不接下氣,吃盡苦頭。幸而他們夫婦為津校教師,收入穩定,能咬緊牙關渡過最壞的時刻。
由1970 年代末起,個人開始有興趣研究股市的升跌,每周抽一些時間記錄及分析恒生指數,利用移動平均數、升跌韻律、指數的波動幅度、季節性因素以及基本因素如P/E 及殖息率等,探討港股的升跌。
可能由於筆者本業為能源研究,需採用大量數據,因而對於任何數據的變動,例如方向及變速等,具特別敏感度。時常接觸恒指,久之產生濃厚的興趣,蓋此一研究既有實用價值(作買賣的參考),亦能滿足好奇心。大概由1983 年開始寫成若干篇數千字的長文,統計分析恒指的一些特性,於《信報月刊》發表。文章雖粗疏,但亦為全港第一代分析恒指特性的先驅,其後不斷研磨改進,終成目下的測市系統。
此為純建基於恒指資料的系統,而且區區乃獨立人士,分析的目的是自用,發表之時是根據系統的眾多訊號,清心直說,毫不受任何人或勢力影響。四十年建立起一套系統,在本港的股評界,算是別樹一幟,薄有名聲。
股市暴瀉或觸發樓價回落
筆者浮沉股海數十年,由1974年12 月至今,看着港股經歷過多少個牛市及熊市,令人唏噓,也悟到一點投資智慧:人生充滿跌宕起伏,風雲變幻,樓價和股價的走勢變幻難測,大升時可升到你不信,大跌時又可跌至面目全非。
回說樓市,1981 年本港的供樓利率為20多厘,現在則為2至3厘,超低息環境是近年本地樓價大幅攀升的主因之一。目下樓價已升至天價,本港加息周期又展開在即,若然日後遇上一些政經大事,例如股市暴瀉及國際大事等,會否觸發樓價顯著回落?值得思量。令人感到奇怪的是,目下業內幾乎無人覺得樓價會跌,認為它長升長有者則甚多。世上真有只升不跌的資產嗎?區區尚未見過。

2018年8月13日星期一


金融市場走向「均值回歸」
原刊於201888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港股近期非常疲弱,恒生指數由年初的33,450點,反覆跌落近日的27,500點,股市毫無疑問已跌入熊市階段。然而仍然有不少分析者認為,稍後會有一段強勁反彈市,建議股民趁低吸納,輕信其言者,恐怕損失慘重。
 
種種客觀環境因素及走勢指標反映,恒指在今年餘下的日子,將向24,000點的水平滑落,屆時倘若不跌穿24,000,已屬萬幸。因此,股民目前不宜入市博反彈,只宜趁反彈時減持,多揸現金。
 
由於市況波動,不少資金泊入高息股,如公用股、房託及高息銀行股,此等資金包括一些基金,因為很多基金訂明,不能全揸現金,故此在市況反覆時便將資金轉入高息股,作避難之用。亦有一部分資金來自散戶,後者亦利用高息股作避難。
 
無疑,若作長揸及收息之用,此投資方法有其可取之處,但應留意,在熊市進入第三期,亦即是最後一段大跌市,此等高息股亦必顯著下跌,由高位起計,下跌兩三成,以至三四成,並不稀奇。只要查看20082009年及2011年此等高息股的股價變動資料,便會一目了然。可見,現時揸了高息股者,宜有心理準備。
 
其次,特區政府推出的年金計劃,65歲以上的退休人士可考慮加入。有穩定的每月收入,無需擔心資產的賬面值下跌,而且可享有至百年歸老。這些長者若然手上持有股票,經過近月的大反覆,便會體會到年金有其吸引力。
 
再次,近月有一些奇怪的言論亦值得一談。一些論者認為中美貿易戰,美國已經穩佔上風,理由為美股強勁,節節上升,反觀內地A股弱不禁風,一跌再跌。股市的升跌反映很多因素及背後動力,不會受單一事件所支配,稍有水準的分析者都知道,如此可笑的論調,居然於本港傳媒流傳,令人啼笑皆非。
 
此外,近月人民幣匯率轉弱,很多「專家」預測,人民幣會續跌,兌美元快將跌到七算,此乃「見好唱好、見淡唱淡」的寫照。此種情形時常出現,但以前的經驗證明,多數會看錯。人民幣匯率的高低,牽涉很多重大層面,中美貿易戰只是其中一環。更重要的是,人民幣要走出去,爭取變成世界級的儲備貨幣;中國的國策是堅持改革開放、「一帶一路」,以至最終實現中國夢,都有賴人民幣變成世界級的貨幣。那麼,人民幣的幣值怎會由單一因素主宰?怎會一跌再跌?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,抱持人民幣會續跌言論者,不是無知,便是別有用心。
 
個人於本報早已指出,人民幣的匯價會如其他貨幣,如美元、歐羅、日圓及英鎊一樣,呈現「均值回歸」的走勢,經一輪上升後便回落,然後回復上升,體現世界經濟的周期性。現時並非沽出人民幣的時刻,其理自明;中央政府有多種方法影響匯價以及遏止走資,這點誰都知道。

2018年8月2日星期四


獨特的轉載文章

附文於昨天收市後刊發,算是十分合時。港股波濤洶湧,本人根據獨創的測市系統 ---- 均值回歸理論 ---- 及四十多年觀測港股的經驗,過去數月一直看淡後市,提醒股民增持現金,在全港股評中別樹一幟,現已證明並無看錯。

很多股評宥於作者的分析方法、經驗及學養,水準十分強差人意,加上每種媒體背後皆有金主,要服務的客戶(並非讀者或聽)及作者一己的利,觀點難言客觀,因此,股民憑藉此等股評作買賣,很易中招。

正確的理財觀念及方法,十分重要,坊間很多理財的專欄,謬誤百出,不少作者為假專家,又要替客戶服務,其建議上焉者流於空談,不切實際,下焉者實乃毒葯。

鄙人不依附任何集團,可憑著良知寫稿,亦有獨特的測市系統及多年經驗,所寫的文章或會對閣下的投資及理財有點幫助;際此新的訂閱計劃剛推出不久,歡迎各位捧場,謝謝。[訂閱詳情:http://www.stocks-energy.com/?page_id=13652 ]

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    *        *

附件:


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


年金計劃值得支持
原刊於2018725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本港退休人士眾多,退休後如何理財,為一大學問。
 
政府最近推出年金計劃,購買者需一次過投入一筆資金,然後每月收取一筆生活費,直至終老。每人投入的本金可為5萬至100萬元不等,存入的金額越大,每月所得的生活費便越多。其保證回報率平均為4厘,例如投入100萬元,男性每月將收取5,800元,女性則獲得5,300元。
 
此一計劃並無風險,適合不懂投資或不想操心理財的退休人士,不少人表示每月領取穩定的生活費,已心滿意足。但亦有不少論者認為,上述計劃的保證回報率只得4厘不算吸引,建議投資者不如買高息股食息過活,回報可能更高。例如買一些公用股、大銀行股、房託股或其他高息股,如中電(0002)、恒生銀行(0011)、越秀房託(0405)及領展(0823)等。除收息外,如能同時賺價(買入後因股價上升而獲利),當然更好。
 
此舉有可取之處,但有兩個不確定因素:
 
一是上述股份過去多年派息穩定,但一間公司每年派多少息,涉及許多複雜因素,不一定年年可保證照派舊息。
 
二是投資涉及風險,買股收息者需夠韌力,其間不理會股價的波動,當自己做了定期存款或買了債券,純為收息,但有多少人能做到?過往許多事例證明,一旦遇上大跌市或熊市,即使盈利穩定增長的高息股亦會被拖低,不少持有者當時發覺縱然收了幾年股息,亦補償不了股價的跌幅,當然股市穩定後此等高息股會大幅回升,然而持有者會虛驚一場。
 
例如,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,恒指由200855 日高位26,387點大跌至20081027日的10,676點,中電(0002)則由2008530 日的70.5元急挫至20081027 日的41.65元,跌幅達四成。如此驚濤駭浪,長者能否抵受?應指出,在股災時其他高息股皆會明顯挫落,只是幅度大小不同而已。以中電為例子只是隨手拈來,別無他意。
 
另有一些人則認為,一些私營機構(如保險公司或銀行)所推出的年金計劃,較政府的計劃可取,因前者的選擇較多,條件亦具彈性。例如,這些年金計劃很多時無金額及年齡限制,投資者可選擇於年輕時加入儲蓄計劃,為退休生活未雨綢繆。
 
上述計劃表面上可能較具優勢,但有意購買者宜細閱合約細節,有些地方需特別留意。例如,一些計劃聲稱回報可高於4厘,但該回報率包含「保證回報」及「紅利回報」,「紅利回報」乃非保證回報,亦即最終不一定能真正收到。購入者宜三思,而政府年金計劃是有保證的。
 
政府積極推出年金計劃,有若干正面作用:
 
第一,長者參與年金計劃如同把部分積蓄交由政府保管,政府每月向長者發放穩定的生活費,使他們有能力照顧自己的生活。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重,供養長者的壓力與日俱增,年金計劃可起紓緩作用。
 
第二,參與年金計劃後,長者可避免理財不善而損失積蓄,避免被騙,計劃有現實意義。
 
第三,過去數月,港股處於高位區間大幅上落,乃是典型的大派發形態,現時可能已進入熊市。政府於此時推出年金計劃,讓退休人士把部分資金泊入計劃內,免於將來大跌市時受綁,幫長者避過一劫。
 
長者若然尚有工作能力且樂意打拚,拿着資金另作投資,回報高於4厘毫不稀奇;但若求安穩度過晚年,不想勞心,持有年金過活亦為一個不錯的選擇。筆者就有幾位朋友,曾在大企業位居中上層,退休後將相當部分積蓄購入年金,現時生活過得非常寫意。





2018年7月19日星期四


利用大行報告揀股 小心超買、唱淡
(原刊於《信報月刊》7月號,「張公道投資智慧」專欄)

一些已大幅炒高的股份,大行仍然反覆推薦,投資者宜提高警覺,不宜輕率地追入,它們可能志在吸引街外人在高位接貨。此乃基於「均值回歸」的理論:股價在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大幅波動,大升後必跌,大跌後必升。

大行報告會免費寄給各大傳媒,易於取得,目下很多分析者亦喜歡拿着大行報告做股評或陳述依據,大行唱好某股,他們便推介之,相反唱淡則叫人勿買貨。可能因為此等報告資料詳盡,一般臚列了(所評核的)公司背景資料、營運數據及行業前景等等,從而預測其盈利增長、估值變動和股息率等,具參考價值,又可省去找資料的工夫。

部分假設或無法實現

大行報告固然要看,但不宜盡信,此中涉及一些複雜因素:上述預測乃基於若干個假設推算出來的,比如說一間公司去年純利上升多少,假設基本因素不變,今年將增長多少個百分比,但過往不少例子證明,部分假設沒有或無法實現,影響預測的準確性。

再者,報告如何取材及怎樣演繹資料乃由大行決定,部分報告的論調甚偏頗,一些為了唱好,陳述得特別樂觀,目的是要誘導街外人買入,一些為了唱淡則偏向選用較負面的資料,企圖弄散一隻股份,明顯不過。當然並非所有大行報告皆別有用心,其中也有不少觀點持平者。

報告的發放時間亦有先後之分,一些人士往往可先行一步(優先閱讀),早着先機:例如,知道報告行將唱好某股,此輩可先施施然入市低吸,若然唱淡,則先行沽出該股。此等人士可能包括大行的大客戶、內圍的基金等。

大行的報告無疑主要目的是為客戶服務(並非讀者,兩者有分別),但它們亦會顧及公司的聲譽,預測準確可招來生意及榮譽,此中對個別的分析員尤其重要,省靚招牌誰人不想?可見大行斷然不會刻意誤導讀者。

上述現象對股市甚具影響,蓋許多散戶在買賣股票或如何選股,很多時都會參考傳媒的股評或大行的報告,如何閱讀和使用此等報告,頗為關鍵。可參考以下三個投資守則:

第一、一些大行推薦的股份,若然股價尚未炒高或前時升幅不大者,投資者可考慮跟入。通常推薦後有一輪升浪在後頭,蓋大戶會於唱好初期力吸該股,將股價扯高,多人賺過錢,一經宣揚,會吸引更多人追入,形成越升越多人買、股價盤旋上升的局面。

尤其大旺市或牛市時,大行喜歡推薦一些領袖性的重磅恒指成分股。可能因為它們的市值大,股價基本上決定了(影響)恒指的升跌。例如,騰訊(00700)、滙豐控股(00005)、友邦(01299)、建行(00939)、工行(01398)及中國平安(02318)及港交所(00388)等,皆為今番升浪的熱門股。

第二、一些已大幅炒高的股份,大行仍然反覆推薦,投資者宜提高警覺,不宜輕率地追入,它們可能志在吸引街外人在高位接貨。此乃基於「均值回歸」的理論:一直以來,個別股份的股價都在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大幅波動,大升後必跌,大跌後必升。一隻股份的股價拋離250 天線(過去一年的平均價)100% 或200%,屬非常超買,不是入貨的理想時機。

第三、大行的唱淡報告亦需小心,被踩的股份或會大跌一輪後才見底。此中以二三線的股份較常見,較少為大藍籌,可能因為部分大基金都持有後者(或得到有實力的金主支持),若要真個踩低其股價並不易成功。然而一旦遇上利淡消息,即使是藍籌亦可能會遭殃(需捱沽)。

不利消息可能包括,公司因事受查或被罰,或政府新猷不利行業前景等等。此等消息一經傳出或炒作後,基金或大戶會帶頭沽貨,使股價大跌或至少表現跑輸大市。如斯境況下,散戶不宜拗頸或與大行對着幹,短期內不宜沾手該等股份,若想低吸,宜等它多跌一輪後才考慮。手上有貨者宜考慮在相對高位先行回吐或止蝕,暫避風頭方為上策。

唱淡報告一出 跌勢可頗急

因為有時唱淡報告一出,股價可跌得頗凶。例如,周大福(01929)於6 月7 日宣布末期業績,去年純利上升34%,擬派末期息27仙及特別息30仙。但一些大行指出其業績較預期低2%,紛紛下調其評級及目標價,使該股由6月5 日的高位11.54 元急挫16% 至6 月14 日的9.91 元,一舉跌穿大行的最低目標價10.8元。

由於大戶派發需時,大行可能對一些熱門股前後多次發出報告唱好,與目下的情況相似,每次股價稍有回落,皆有聲音建議散戶趁「低」吸入。以騰訊(00700)為例,於今年1 月29 日升上歷史高位476.6 元,其後調整至2 月9 日的398 元。於宣布末期業績的3 月21 日又升上475.6 元,與歷史高位形成一個雙頂,非常清晰,當時一眾大行齊聲說該股可升至500 元以上,無一例外,可惜其後卻於5 月7 日跌回375.4元,由高位大跌100.1 元。至6 月上旬該股似乎又要炒上,不少大行又推薦,目標價仍為500 元之上。可惜到本文執筆之日最高祇升至6月7日的431.6元。

若然細查一些領袖性股份的走勢,會赫然發現,在過去數月,一些在歷史性高位,一些則在過去幾年的高位,頻頻炒上炒落,有人說這是大市行將爆上的表現。大戶喜歡在高位買貨,還是派貨?各位可自行判斷。

反觀長和(0001),其股價近月疲弱,5 月30 日一度跌落87.1 元,跌回2016 年12 月恒指處於22000 點時的87 元水平。5 月28 日及29 日分別有大行發表報告唱好,評級為「增持」及「買入」,目標價分別為109 元及116 元。其後兩周該股發力炒上,6 月12 日升上92 元。騰訊和長和的例子值得細心研究。

 網址:www.stocks-energy.com 

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


政府覓地困難的七點原因

原刊於2018716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關於本港土地供應的公眾諮詢,正進行得如火如荼。此一議題,涉及許多利益集團,關係錯綜複雜,問題是此等團體很多時只從自己或支持者的利益出發,甚少人考慮到社會整體利益。請留意以下各點:

一、大地主即擁有土地的集團或持有物業的業主,不希望樓宇供應大增,以免降低物業及土地的價值,起碼想維持現狀。價格越高,此等人士的身家便越豐厚。

二、新界擁有土地者,如農地或丁屋的持有人,亦想善價而沽,也是維持高地價及高樓價的既得利益者。

三、一些綠色團體及環保人士,認為要保護海港及海洋生態如中華白海豚等,反對填海;一些人則認為郊野公園不宜開發,乃是野生動物如蝴蝶及牛隻等的棲息地;亦有人嚮往鄉郊生活,希望做「摩登陶淵明」。他們認為其理想比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更重要。

四、一些人則追求絕對正義,不支持政府與財團共同開發土地,害怕出現官商勾結的情況,戕害港人的利益。

五、若然政府要發展貨櫃場、貨倉或回收業等土地,要為業界人士尋找出路,如何安置他們。

六、收地、更改土地用途或重置規劃等種種條例甚為繁複,一個計劃需經多個政府部門協調及審批,一般可能要花15至20年才能建得成屋。

七,一些人追求絕對法治,專門提呈司法覆核,他們可能認為這是彰顯法治精神的表現,結果是拖延時間。

凡此種種,令本港土地供應難以短期內大增,過去十年樓價因而不斷攀升,但樓價太高,社會亦怨聲載道:劏房戶的慘狀人人皆見;許多年輕人因無地方住而不敢結婚;有的被迫購入納米樓,有的需要父母借錢作首期,一些父母甚至把自住物業按給銀行借錢給子女作首期。目下地產幾乎騎劫了整個經濟,不少人感無奈。

坊間傳言指,有大財團暗中資助一些團體出來抗議及搞種種動作,目的是要拖慢政府覓地或建屋的進度。不知傳言是否屬實,當然無法引証。

近日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填海造地最為可取。無疑此舉可省卻收地或改變土地用途的困擾,而且新填一塊土地出來發展,可全新佈局,易於規劃,限制較重建土地少。保護海港等環保問題亦較易處理。此建議應為港人所接受,還望那些義正辭嚴,大聲痛斥這樣、大罵那樣的人士,體恤一下弱勢社群及「無殼」港人的處境,不要再處處留難,則香港幸甚。

 

2018年7月4日星期三


金融風暴在醞釀 各方宜小心
原刊於201874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
各類重要資產如股市、債市、外匯及商品等價格皆非常波動,且具周期性,大升後必跌,大跌後必升,因而有均值回歸的特性。目前本港的股市及樓市皆處於騰雲駕霧之時,個人於早前(621)在香港文匯報發表的文章提及,「局方宜嚴防金融及樓市風暴」。不料上周港股果真出現大震盪,跌破30,00029,000點的重要支持位,予人「破底」的感覺,新一輪的金融風暴可能在醞釀。
 
恒生指數由67日的31,521點,急挫至627日的日中低點28,356點,16個交易日內大跌3,165點,跌勢甚凌厲。現時不少人在談論,港股市是否在牛轉熊?年線圖上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跌破訊號:創出今年新低點,高點為126日的33,154點,下半年會否再創出新低點?
 
內地為防止金融風暴,力行去槓桿,收緊借貸,是今番大跌市的重要原因之一。A股表現甚劣,港股怎能上升?上證綜指由521 日的3,219點,急跌至722,775點,與下一個重要支持位(前浪底)20161月的2,638點,相差不遠,而當時恒指位於18,319點,與目前水平相距一萬點之多!對港股後市有何啟示?值得細味。若然港股後市的走向跟隨A股,則恒指在下半年仍有相當大的跌幅。
 
若然港股大跌,恒指急挫,將影響大部分市民的荷包,原因如下:目下絕大多數港股基金,皆持有一些恒指權重股,雖然並非每隻都持有,持貨量亦不同,例如,騰訊、匯豐、友邦、建行、工行、中國平安及港交所等。可能因為它們的市值大,股價基本上跟隨恒指上落,變相地亦決定了恒指的升跌,只要基金的表現不跑輸大市(即恒指),已算「達標」。在如斯境況下,有新資金流入時,許多基金必買入此等權重股。
 
然而,股市大崩圍(牛轉熊)之時,各個基金皆爭相走避,紛紛沽出股票,升至天價的重磅股首當其衝捱沽,其股價大跌,股票基金的市值將急跌,很多人的公積金及強積金結餘亦顯著減低,屆時很多市民會發現自己身家輕了不少,到6月底積金局公佈相關數字時便會清楚。
 
在目前的市況,股票基金的表現仍應不俗,其賬面值早前已大升,縱然近月有所回落,但應仍有好表現,基金或強積金的持有者,應否考慮在今年餘下的時間,抓緊機會,減持股票及股票基金,起碼將一部分資金轉投入低風險(股票比重較低)的資產類別?此舉可能對保存閣下的財富甚有裨益。
 
此外,若然金融風暴果真重臨,屆時會否拖累樓市?目下樓價升至天價,若然樓價顯著回落,例如下跌兩、三成,必產生極大的震盪,導致社會不穩。政府推出壓抑樓市的新招時宜留意此一風險,因時制宜,作通盤考慮,例如現時討論得如火如荼的「空置稅」,目前是否合適的推出時間?慎防若然樓價下跌,有人將責任推向「空置稅」!
 
目下許多論者仍然看好港股後市,固然各人有自己的看法,同一件事物或同一組數據可能會有不同的演繹。一些分析者一味唱好,言論偏頗,可能基於私人利益的考慮,例如有大客戶需要沽貨,或有新股上市需在市場籌集資金等,故他們不方便公開唱淡後市。又例如,目下樓價高企,幾乎沒有地產商認為未來樓價會跌,反而覺得樓市長升長有的人甚多。可見一旦涉及私人利益之時,言論有時難以客觀,普羅市民宜小心分辨,不宜輕信此等專家的評論。





2018年6月29日星期五


公開最後兩篇核心文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    --- 推介新訂閱計劃

筆者自去年停寫《信報》的「走勢縱橫」專欄後,開設一個收費網站寫「新勢縱橫」,該計劃半年的訂閱期剛完結,新的訂閱由71 日開始。

現將舊計劃的最後兩篇核心文章在公眾平台公開,一方面要讓更多投資者知道,區區仍在寫港股的走勢及動向,希望吸引多些人注意;另一方面亦顯露個人的分析水準隨著年歲的增長及經驗的累積,略有長進。

由於個人寫稿純為興趣,及服務讀者,沒有金主、客戶及任何政治經濟老闆要侍奉,故此言論老實,往往影響到某些人的利益,沒有廣告及其他收入,衹靠訂閱費維持運作。因而需靠公眾平台接觸其他讀者,還望原先的訂戶明白。

新的訂閱計劃細則,請看公告[ 網址:http://www.stocks-energy.com/?page_id=13652 ]715(週日)前繳費,仍可享早鳥價優惠。

無疑港股處於非常敏感的時刻,經三週的急跌後,7月上旬會有反彈,然而中期後市如何發展,至為關鍵。欲知區區的看法,請訂閱文章,謝謝。

      *       *      *      *      *      *      *

附件1:「自2月初起形成大小兩個雙頂」,2018619日,早上7時發佈

附件2:「大市甩底  恒指創今年新低」,2018625日,早上7時發佈

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


當局宜嚴防金融地產風暴
原刊於2018621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
近年美國聯儲局逐步上調利率,但早前鑑於本港銀行體系的資金仍然充裕,金管局決定暫不跟隨,故現時港息(尤其銀行同業之間的借貸息率)仍維持於低水平。美國聯儲局於6月13及14日召開議息會議,會後宣佈下半年將加息兩次,共一厘息,屆時港息會有上調的壓力。

本港行將跟隨美國加息,因為港元與美元掛鈎,稱為「聯繫匯率」。此一制度源於上世紀80年代,操作如下:倘若港元兌美元跌至7.85的弱方兌換保證,即1美元可兌7.85港元時,金管局便買港元沽美元;相反,如升至7.75的強方兌換保證時,則反其道而行沽港元買美元。目前一些論者認為,局方宜及早加息,不宜等到「危急」之時才實施,然而上述機制十分透明,而且一直以來行之有效。試想,若然港元未觸及7.85的弱方兌換保證之前,局方已貿貿然入市買港元,屆時可能會引起市場不必要的猜測或憂慮。

倘若兩地息差進一步拉闊,吸引沽港元買美元的套息活動,變相把港元推向弱方,屆時很可能觸發上述機制,變相令本地銀行體系的港元結餘減少,一段時間後港息自然會跟隨美息上升。例如,近月港匯一度轉弱,多次觸及7.85的弱方兌換保證機制,令金管局多次入市接錢,使本地銀行體系的結餘由近1,800億元大減至1,094億元。此等情況,令不少人擔心會否重演1998年金融風暴的光景:當時一些金融大鱷,先在股票市場上沽空股票、期指及期灌,再沽空港元,繼而大大扯高港元拆息,令股匯兩市大瀉,實行雙邊獲利。

但種種跡象顯示,重演上述情況的機會甚微,原因如下:

第一,本港財政穩健,經濟實力雄厚,外匯儲備豐厚,而且特區政府每年都有龐大的財政盈餘,即收入比支出大得多,例如2017至2018年度錄得1,489億港元的淨收益。在如斯背景下,若然有炒家要重演上述的雙邊操作,所需資金以千億港元計,難度較20年前大增。

第二,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慘痛經歷後,證監會和金管局等監管機構明顯比以前更小心提防潛在的風險。市場上誰人借出港元,誰人在期指期權市場及股市沽空,證監會和金管局都心中有數,對大空倉有監視。

例如,目前本地銀行體系結餘跌至接近1,000億元,若然炒家要沽空港元,必須向銀行借港元,方能發動攻勢。然而,本港金融市場的資金池比以前大很多,持份者亦更多元化,除了外資,還有許多內地資金,只要此等大行堅決不借出港元,欲興風作浪者亦難以得逞。此時借出港元,如同參與擾亂香港金融市場的秩序,在習主席主張維穩及嚴厲打貪的背景下,相信內地資金不敢輕率為之。

另一方面,港息上升對樓市的影響亦不容漠視。政府規定銀行體系嚴格審批按揭貸款,業主需通過壓力測試:假設市場將來加息3厘,他仍能負擔得起供樓的成本,貸款才獲批核。這是一項強而有力的防禦措施,監管部門一直在嚴防過度借貸的情況。近期就有大買家以高價購入一幢位於中環的著名商廈,涉資數百億港元,但其中有買家事後無法向銀行借到錢,最終被迫要從其他渠道以十多厘的高息借錢來埋單。

樓地按揭還有其他過度借貸的問題。例如,某業主原先從銀行只按到七成的按揭貸款,但一些發展商卻提供二按服務,額外借出餘下兩至三成的資金,由於不涉及銀行,毋須通過上述的壓力測試。同時,目下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樓,需要向父母借錢作首期,一些父母甚至把自住物業按給銀行借錢給子女作首期,一旦樓價下跌兩三成,此等家庭上下兩代皆背負沉重擔子,社會怎會和諧?

本港加息周期即將展開,在超高樓價的背景下,若然遇上一些政經大事,例如股市暴瀉及國際大事等,可能會觸發樓價顯著回落,屆時必產生極大的震盪,導致社會不穩。政府及各財金官員宜作通盤考慮,未雨綢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