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要推行「煤改氣」?
原刊於2017年12月30日,《文滙報》評論版內地華北地區28個城市今年大規模推動「煤改氣」,但目前許多地方仍未接收到天然氣,不少市民需捱冷過冬。事件引起社會關注。
緣何政府要推行「煤改氣」?何以煤炭如此不受歡迎?試從分析化石燃料的特質說起:目前人類仍十分依賴傳統的能源,即化石燃料包括煤、石油及天然氣,三者皆為碳氫化合物 (Hydrocarbon),主要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,只是比例上有不同:煤的含碳率最高而氫的比例很低,呈固態;天然氣則相反,含氫率最高而碳的比例很低,為氣態;液態的石油,其碳和氫的含量則介乎兩者之間。
目前煤炭佔中國總能源消費量逾6成之多,但純從環保角度看,大量用煤並不可取。因燃煤時會釋出大量污染物如煤煙、懸浮粒子、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,及其他元素如水銀、鉛、鋅等。再者,全球排放量最高的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,若以生產同等熱值的能源計算,由於煤的含碳量最高,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亦最大,油品次之,天然氣則最少,後者為最潔淨及安全的能源。為求減排,世界各國銳意減少用煤比例,增加天然氣的使用,乃大勢所趨,中國亦然。
煤改氣涉及「能源轉型」(energy transition)的概念。下文將分析農村及城市民用能源的轉型情況,蓋今次氣荒事件與此相關。在農村,人們最初多使用桔桿、稻草、柴及牛糞等初級能源,後來則改用蜂窩煤、沼氣等次級能源,繼而轉用瓶裝石油氣或火水等 (火水在中國不太普及),其方便性、安全性及潔淨度皆較前者高,此為「能源轉型」的典型模式。
在城市,家用能源主要有兩個用途,一為煮食,二為供熱(取暖)。早年城市用煤炭煮食,其後逐漸淘汰,接着以石油氣及煤製氣等燃料為主。煤製氣早年以煤作為原料,後來優化改用重油等油品來製氣。近年一些大城市則引入天然氣,柴及煤基本已淘汰。
供熱(取暖)方面,分中央供應、區域供應和用戶自給三種。中央供應是指,一座大廈有中央鍋爐供熱系統,把熱能經管道輸送給各住戶。區域供應則規模較大,即一個生產點供熱給多座大廈的用戶,此等小區所涵蓋的範圍不能太大,因熱水不能輸送得太遠,否則容易冷卻。此等方法有利於整治污染,可在中央的生產點監察及控制鍋爐的排放量,較用戶分散式燒煤為佳。
越級發展難以負擔
一些較發達的城市如上海、北京及廣州等,自90年代起已着重管道氣體供應,所用的氣體,從較低質的煤製氣到已稀釋的石油氣,再進化到天然氣,後者為最優化的選擇,一層層優化上來。
今次「氣荒」事件中首當其衝受影響的,很多都不是大城市市內,而是市郊的邊緣地區,如城中村(被納入城市範圍的農村)等。此等地區多是農村,因地方政府下令實行「煤改氣」並禁止燒煤,區內原有的燃煤鍋爐已被官方拆除,但天然氣供應又未送到,結果導致許多市民需在嚴冬下捱冷。
應指出,此等地區從低級能源煤炭一躍而上,改用天然氣最優化的選擇,涉資龐大,例如鋪設管道成本高昂,應由誰承擔?是政府、能源公司還是消費者?上述地區的居民多是農民或低收入人士,他們是否願意或有無能力承擔?值得思量。
政府啟動「保暖」措施
面對氣荒,不少內地居民改以「用電取暖」。但電力一向是很高級的能源,若然用來取暖是一種浪費,也不符合經濟效益。主要原因是,發電系統的整體效率一向不高,以燒煤發電為例,燒煤本身造成不少污染,而發電損耗一般達六成,加上輸配電的損耗(通常約5%),再到電暖爐轉化為熱能,過程中浪費多少能源?若以重油發電,亦需面對類似的問題。天然氣發電,則更不可取。何以不直接燒油品或天然氣來取暖呢?這樣不是比用電取暖更具能源效益嗎?可見今番一刀切地推行煤改氣,既擾民又浪費資源,令人嘆息。
猶幸,河北省政府日前公布將撥出73.48億元人民幣,資助農村進行煤改氣工程,名義為「2018年省級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」。有關資助將於本年底前撥入農戶或縣(市、區)政府指定的賬戶。此外,國家發改委亦提出對天然氣價格調控的指令,內容包括:要求各地加強供暖,並加強監管天然氣價,同時嚴格規範煤改氣領域的收費行為,例如查處安裝工程的濫收費行為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