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媒評論油價的三種謬論 |
||
原刊於2017年12月6日,《文滙報》評論版 | ||
近兩年國際油價觸底回升:德州原油於去年2月最低見每桶26美元後反覆回升,升至今年1月的55元,又於今年6月跌至42美元,其後回穩,近日更升至60美元的邊緣。油價有均值回歸的特性,即大跌若干年後趨於回歸長期移動平均價的水平,甚或升逾其上;有理由相信,明年油價必升至60美元以上的水平,甚至上破70美元的關口亦不稀奇。 應指出,很多石油市場評論員欠缺獨立的思考能力,容易受主流意見(即西方傳媒或專家之言)所左右,結果往往錯判形勢。此輩可能察覺不到,一些勢力時常利用傳媒或國際權威性機構發表報告來散播某種觀點,以達至某些目的(或私利),可能包括以下三個因素: 一,商業考慮。以電動車為例,近年各國為求環保,都說要大力發展電動車業,一些大金融機構因勢利導紛紛吹捧電動車公司股份,部分股價更在數月內以倍狂升,港股及美股也有此等情況,但實際上幾乎無電動車公司是真正賺錢的,與股價表現大相徑庭。前者刻意誇大行業的前景,可能是為了吸引投資者買入該等股份,利於公司集資如批股、供股或發行債券等,為其經濟利益服務。 近年一些國家說,於若干年後淘汰燒油的汽車,改用電動車,消息益增市場對電動車行業的憧憬,另一邊廂令人覺得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將大減,石油行業已無前途。 但只要細心分析石油的用途,便可知上述言論不着邊際:現時全球約七成石油用於交通運輸,包括陸路、水運及航空,重型車輛如貨櫃車或大型貨船也可改為電動嗎?國防部門諸如戰艦和坦克等現代武器系統皆需耗用大量石油,農業機械、工業機器(如柴油摩打)及石油化工業等,仍以石油為最廉價的燃料或原材料,暫無有效的替代品。未來一段時日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怎會大跌?油價又會否長期企於低位呢? 一些能源評論往往不着邊際 二,地緣政治因素,一些勢力企圖在背後操控油價,以達至某些政治目的。例如,美國一再吹噓頁岩油的發展前景,誇大其成本優勢(低廉)及產量潛力,企圖壓低油價,打擊對手如俄羅斯及伊朗等,蓋石油為此等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。美國或想以石油作為外交武器,為其外交及地緣政治等利益服務。 三,投機炒賣因素。一些大經紀行或大炒家,時常利用傳媒發表報告炒作消息,對油價時而唱好時而唱淡,誤導街外人,視乎前者在期油市場所做的倉位及個人投資需要而定。若然要踩落時,他們可說世界石油供應大增,需求增長放緩,油價將顯著下跌;到要炒上之時,又可突然轉口風,搬出「油產頂峰論」之類,前後論調矛盾,令人啼笑不得。 此外,內地一些分析者的能源評論亦往往不着邊際,撰稿人根本不了解油氣行業的運作,為求吸引讀者的眼球,不惜譁眾取寵,發表驚人之論,情況令人側目。 總括而言,國際油價已展開復甦的周期,預期未來一兩年都會維持整體向上的趨勢。趁油價處於相對低位時,石油需求大國如中國宜大量購入石油資源,包括海外油田的權益,並積極建立石油儲備(包括戰略及商業儲備)。投資策略方面,持有石油或天然氣股份者,應否考慮揸耐一些?在期油市場的投資者,不宜輕信傳言而沽空,慎防墮入陷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