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市場走向「均值回歸」
原刊於2018年8月8日,《文匯報》評論版
種種客觀環境因素及走勢指標反映,恒指在今年餘下的日子,將向24,000點的水平滑落,屆時倘若不跌穿24,000,已屬萬幸。因此,股民目前不宜入市博反彈,只宜趁反彈時減持,多揸現金。
由於市況波動,不少資金泊入高息股,如公用股、房託及高息銀行股,此等資金包括一些基金,因為很多基金訂明,不能全揸現金,故此在市況反覆時便將資金轉入高息股,作避難之用。亦有一部分資金來自散戶,後者亦利用高息股作避難。
無疑,若作長揸及收息之用,此投資方法有其可取之處,但應留意,在熊市進入第三期,亦即是最後一段大跌市,此等高息股亦必顯著下跌,由高位起計,下跌兩三成,以至三四成,並不稀奇。只要查看2008至2009年及2011年此等高息股的股價變動資料,便會一目了然。可見,現時揸了高息股者,宜有心理準備。
其次,特區政府推出的年金計劃,65歲以上的退休人士可考慮加入。有穩定的每月收入,無需擔心資產的賬面值下跌,而且可享有至百年歸老。這些長者若然手上持有股票,經過近月的大反覆,便會體會到年金有其吸引力。
再次,近月有一些奇怪的言論亦值得一談。一些論者認為中美貿易戰,美國已經穩佔上風,理由為美股強勁,節節上升,反觀內地A股弱不禁風,一跌再跌。股市的升跌反映很多因素及背後動力,不會受單一事件所支配,稍有水準的分析者都知道,如此可笑的論調,居然於本港傳媒流傳,令人啼笑皆非。
此外,近月人民幣匯率轉弱,很多「專家」預測,人民幣會續跌,兌美元快將跌到七算,此乃「見好唱好、見淡唱淡」的寫照。此種情形時常出現,但以前的經驗證明,多數會看錯。人民幣匯率的高低,牽涉很多重大層面,中美貿易戰只是其中一環。更重要的是,人民幣要走出去,爭取變成世界級的儲備貨幣;中國的國策是堅持改革開放、「一帶一路」,以至最終實現中國夢,都有賴人民幣變成世界級的貨幣。那麼,人民幣的幣值怎會由單一因素主宰?怎會一跌再跌?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,抱持人民幣會續跌言論者,不是無知,便是別有用心。
個人於本報早已指出,人民幣的匯價會如其他貨幣,如美元、歐羅、日圓及英鎊一樣,呈現「均值回歸」的走勢,經一輪上升後便回落,然後回復上升,體現世界經濟的周期性。現時並非沽出人民幣的時刻,其理自明;中央政府有多種方法影響匯價以及遏止走資,這點誰都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