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


油價在一片看淡聲中見底回升

 原刊於2017年9月29日,《文匯報》的評論版

近日,國際油價突破50美元的重要關口,帶動石油類股份挺升。油價有「均值回歸」的特性:德州原油由2003年的每桶25美元,飆升至2008年7月142美元的高峰,2008年底又跌回30美元左右,然後逐漸回升至2011年5月的114美元,經跌宕起伏後,於去年2月復跌至26美元,即13年後又回歸至2003年的油價水平,可見油價在長期移動平均線上下大幅波動。有理由相信,油價已經見底,並踏入復甦周期,意味着油價稍後逐步回升。

過去數年,美國一直聲稱,頁岩油極具競爭力。不少論者認為科技進步,可大大降低頁岩油的生產成本,聲稱油價即使跌落二三十美元一桶,頁岩油仍符合經濟效益開採。但事實果真如此?乘着本地頁岩油產量大增,美國近年變成世界產油大國(2016年俄羅斯排第一,沙特排第二,美國排第三)。美國推行石油自給自足的策略,對世界石油的供需格局影響甚大。雖然該國現在仍為石油淨進口國,即石油進口量比出口量多,但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明顯比以前低。

必須指出,頁岩油商是高成本生產者,油價需維持在五六十美元一桶或以上,開採頁岩油才符合經濟開採原則。現實所見,科技進步的效用似乎被誇大。究竟美國為何這樣吹噓頁岩油的發展呢?若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,美國可能有意壓低油價,打擊敵對國家如俄羅斯及伊朗等,因石油是此等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。美國或想以石油作為外交武器,為其外交及地緣政治等利益服務。

有人故意誤導圖賺大錢

現實一點看,油價需企穩於50美元一桶之上,才能令普遍的生產者及消費者滿意及可接受,讓市場最終達至供需平衡。此亦為「均值回歸」的真諦或原理,即經一輪大跌後,油價最終趨於回歸長期移動平均價,意味着油價將由谷底回升,這與目前的情況相吻合。

過去大半年,油價有見底的跡象,但西方專家及傳媒仍然唱淡,而且口徑頗為一致,情況令人側目。對此我們須留意以下兩點:一、如上述,美國欲打擊敵對國家,此乃外交及地緣政治的考慮。二、從務實的角度看,石油進口國及投資者宜反其道而行:即西方金融機構及傳媒全面唱淡油價之時,石油進口國可入市低吸石油資源,如收購海外油田的擁有權、積極建立及補充國內的石油儲備等等;投資者更可考慮趁低吸納石油類股份。

採取「反其道而行」的操作模式而得益或獲巨利的事例,以前發生過無數次,在許多資產類別皆曾發生。導致此種情景的原因可能有兩個:一、一些大經紀行或大炒家經常透過傳媒發表報告,炒作消息唱好或唱淡某類資產,誤導街外人,這樣才能賺大錢。此等散播消息或觀點者,卻暗中反向操作,導致局外人紛紛中伏,而大戶卻賺大錢。二、羊群心理。不少評論員缺乏國際視野及分析能力,或根本無對題目作深入研究,很多時輕信所謂「專家」之言,將彼輩之話再說一遍,覺得這樣最安全,如果出錯也是大圍事,自己不會弄致灰頭土臉。

石油需求不會減少

個人預期,來年的油價會整體向上移動,平均價位會比今年高,大體上可企穩於50美元之上,稍後高位升越60美元水平的機會甚高。

近日一些國家說,會於未來一段時日,淘汰燒油品的汽車,改用電動車,令人覺得世界對石油的需求將大減。無疑若計劃最終落實,影響非常深遠,但需要一段長時間--個人估計最少15至20年--影響才會真正浮現。新的電動車要降低成本,汽車行業大幅度改造,配套工程如加電設施等建設需時,因而在可見的將來對石油的需求不會有實質的影響。

此外,美國的國防部乃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石油用戶,可見各國的國防部門耗用大量石油,際此各大國皆在大力擴展國防的能力,擴建艦隊、設立海外軍事基地、發射火箭、頻頻軍演等,都耗用大量石油。

沙特國營石油公司在籌備上市,預期明年或後年可成事,若要股份賣得好價,國際油價需企於較高水平,因而明年的油價高於今年,實在有種種因素支持。